【 Microsoft Fabric 】是什麼?從 0 到 1 的入門整理

這幾年,如果你常聽到 Azure、Synapse、Dataflow、OneLake、Delta Table 這些名詞,但又覺得彼此之間的關係好像永遠搞不懂,那你一定要認識 Microsoft Fabric。

Fabric 是微軟推出的一個資料平台,簡單說,就是把過去分散在不同工具的功能「整合成一套可共用的資料環境」,讓資料工程師、分析師、商業使用者都能在同一個平台上工作,省去資料來回搬運與重複建模的麻煩。


Microsoft Fabric 的整體定位與願景

Microsoft Fabric 是一個為所有資料角色打造的一站式資料分析平台。目的是要整合原本分散的資料服務,如 Power BI、Azure Synapse 和 Data Factory,讓資料工程師、分析師、資料科學家和業務主管等不同角色能在同一平台上使用各自的工具,並共享同一份資料。

核心目標包括:

• 打破資料孤島 (OneLake)。

• 讓各部門角色共用平台。

• 支援多種語言,如 SQL、DAX、Python、R、Spark。

• 雲端原生且安全整合 (透過 Azure AD)


Fabric 七大模組一次搞懂:角色、順序與常見應用

Fabric 其實它們就像是一個專案中不同的職務分工,只要按照正確的順序使用,就能把資料處理流程從混亂變成有條理。
下面我用一個常見的例子:訂單報表專案,來拆解這七個模組在實務上的位置與作用。

實務順序(範例)Fabric 模組對應角色備註類似工具
1️⃣ 搬資料:
每天自動搬 SharePoint 的 Excel,匯入 OneLake
Data Factory (資料工廠)資料工程師負責 ETL (萃取、轉換、載入)、資料搬運與轉換流程Google Dataflow
2️⃣ 清理資料:
拆欄位、清空值、分類商品
Data Engineering (資料工程)資料工程師使用 Spark notebook 和 Delta table 處理大數據Colab
3️⃣ 建模型:
建立「訂單、客戶、商品」關聯表、設主外鍵
Data Warehouse (資料倉儲)資料工程師 / 分析師使用 T-SQL 建立高效能的資料倉儲BigQuery
4️⃣ 製作報表:
建 KPI 圖表與部門儀表板
Power BI (商業智慧)商業分析師 / 決策者建立報表、視覺化和 DAX 計算Looker Studio、Tableau
5️⃣ 模型預測:
用模型預測下月熱門商品
Data Science (資料科學)資料科學家進行建模、預測和 ML (機器學習) pipelineJupyterLab、Vertex AI
6️⃣ 即時查詢:
即時顯示庫存或網站流量變化
Real-Time Analytics (即時分析)即時分析人員使用 KQL 查詢即時資料流Kafka + BigQuery
7️⃣ 自動通知:
若存量低於 10,自動寄信通知採購員
Data Activator(預覽功能)搭配 Power Automate 建立通知流程Google Cloud Storage + BigLake

*資料來源:Microsoft官方網站


Power BI 和 Microsoft Fabric 有什麼不同?從實務操作談兩者的角色定位

當我第一次接觸 Microsoft Fabric 的時候,心裡其實冒出一個大問號:

「Power BI 不就已經可以連資料、清理資料、建模、畫圖表、還可以自動排程刷新報表,那我還需要 Fabric 做什麼?」

這個問題,說真的很多 Power BI 使用者(特別是用得還不錯的那種)都會有。畢竟在 Power BI Desktop 裡,我們幾乎已經能完成一條龍的資料處理和分析工作——從資料清理(Power Query)、模型設計(關聯與 DAX)、報表視覺化、甚至還能設定排程更新。
但真的深入 Fabric 之後,我發現它其實不是要「取代」 Power BI,而是幫 Power BI 把整個資料流程變得更清晰、更自動化、也更適合團隊協作。


那什麼情況下你應該選 Power BI?什麼時候該上 Fabric?

這裡我舉幾個實際場景,幫你快速對照:

✅ 適合用 Power BI 的情況:
  • 你只是處理 Excel 或簡單 SQL 的資料,資料量不大
  • 一人負責報表,資料變動不頻繁
  • 不需要與其他人共用資料處理流程
  • 報表更新靠手動或每日簡單排程就足夠
✅ 適合用 Microsoft Fabric 的情況:
  • 你們有來自多個系統(ERP、CRM、Excel、API)的資料來源
  • 資料每天或每小時都會更新,要能排程處理
  • 同一份資料需要不同部門共用或分析
  • 要在報表中觸發動作(例如點按鈕更新狀態)
  • 想把資料處理過程模組化,便於維護與擴充

Power BI 就像是你自己手上的分析小工坊,靈活又快速。
Fabric 則像是一間大型的資料處理工廠,把資料搬運、清理、建模、預測全部模組化自動化,最後再交由 Power BI 呈現分析結果。

所以,如果你現在用 Power BI 已經覺得「資料越來越多、更新越來越麻煩、模型越來越難整理」,這時候就是 Fabric 可以切入的最好時機。

我自己在教學時,會先讓學生從 Power BI 開始學分析、建模;等他們遇到「欄位太亂」、「檔案太多」、「需要共用」、「需要自動更新」這些問題,我再引導他們認識 Fabric。這樣不僅容易理解,也更能體會兩者的差異與協作方式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